|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刺绣

刺绣

关键词:刺绣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陕西榆林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h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17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横山县刺绣是历代民间劳动妇女们的艺术,在民间美术中属于最基本、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理清陕西省横山县民间妇女刺绣的历史,或横山县妇女在某个历史阶段或事件中的刺绣状况及作用等,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对横山民间刺绣艺术的研究,必须先更好地理解陕北人的历史和文化,并为陕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在研究方法上,要运用图像学、形式分析、调研采访等方法,力求对陕西横山民间刺绣艺术有较全面的认识。
  
  一、横山民间刺绣渊源及横山民间绣女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东临榆阳(区)、米脂;南接子洲、子长,西与靖边接壤,北靠内蒙古乌审旗。横山县辖10个镇8个乡1农场,358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本县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文化遗迹可观,民风淳朴,人民厚道豪爽,稳健能干。在中国刺绣发展悠久的历史中,最早能追溯到到黄帝妻子嫘祖教民育蚕的故事。有关横山民间刺绣的源头,《横山县志》中并没有记载,虽然没有文字的记载,但一代代的后人都知道在他们前辈之前已经有刺绣这门活计了。
  
  在横山,刺绣对女孩子来说,这种劳作的训练是必需的,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五、六岁就拿起针线,八、九岁的时候,她们可以给自己缝些踺子、沙包一类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们的技艺也日渐成熟,做一个巧手姑娘便成为她们的自觉愿望。因此,在农家处处可见“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生动场面。渐渐的,女孩子们长成了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她们的装束也不同以往。出嫁的这一天中,旧俗人家对媳妇讲究“针线茶饭”,这针线功夫还在饮食之前,所以女孩子们大多以自己给自己做嫁妆来显示是否“称职”。而这嫁妆中绝大多数是绣品,且都是手工绣品。比如,党岔、武镇一带的针扎扎,它既是配在衣襟上的吊饰品,又是妇女平时藏针的绣花布囊。仔细观察品味,这些绣品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在从少女到少妇的这一转化阶段,婚期绣品上的图案尽管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是“鱼儿闹莲”和“石榴坐牡丹”两种。在横山,这些纹样有其特定的寓意,鱼、石榴和莲、牡丹分别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征,鱼莲相交隐喻着男女两性的交合,其目的是繁衍后代。两大主题可归结为一个主旨:生育。
  
  做母亲的生涯开始了。孩子还未出生,种种生活用品,如童枕头、童帽、童鞋以及婴儿被褥已经一应俱全。这些用品上绣的图案纹样,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小孩子穿的、戴的、玩的东西上常常伴有“老虎”的形象,如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图案等,以老虎为主题的这些用品、饰品。表达了大人们对下一代的某种希望和寄托,蕴含着新的寓意。
  
  “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普通的横山乡村女性在经历了出生、少女、婚嫁直至成为一个母亲几个阶段后,一般正常情况下,她的人生历程基本已经定型了。作为妻子、母亲,她依然会在家里门外默默劳作,生生不息,直至度完自己平凡的一生。当然,她也依然会手工不辍,一针一线,绣绘出一件又一件令人回味不已的温暖画面。她们拿起剪刀是就能剜花,拿起针线是便可绣花。横山的乡村妇女就是这样,她们从小就围着奶奶学剪窗花,学绣花,几十年一剪到老,一绣到老,练就了深厚的民间艺术造型功底,保持了刺绣艺术在自然状态下的源远流长。
  
  二、横山刺绣与当地民俗
  
  任何一种民间刺绣的风格与特色,主要由地理环境及民俗所决定。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育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依靠不同的劳动方式生存,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横山民间刺绣就是其中之一,从整体造型、构图到细微的绣法针法无不深深地打上生态环境的烙印。气候、山水、植被之色是民间刺绣最原始、最基本的文化底色,民间刺绣中的民俗因素是在浓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底色上不断地反复地堆砌、沉积以后,经过千千万万的民间刺绣妇女重新感知、选择、组合、构思的结果。横山民间刺绣是横山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由不同民俗用途形成的不同绣品分别蕴涵着具体的文化内涵,发挥出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作用。”因而刺绣在婚嫁、丧葬、庙会等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节习俗上的应用
  
  横山民众非常重视年节。据统计,一年之中人们所过的节日达39次之多。年节与庙会绣品,承载着地域群体共同的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其时的民间刺绣,在男女老少辞旧迎新的服装上尽显风采。秧歌是横山人民逢年过节最有趣的活动,他们节日的盛装上自然也少不了刺绣的装饰点缀。同时在门帘、窗帘、被单、枕顶、烟袋、布玩具等家庭布置与日用品上,刺绣随处可见,美不胜收。
  
  (二)婚寿丧习俗上的应用
  
  陕西横山民间刺绣与人生结合最密切处,莫过于应用在生、婚、寿、葬等人生礼仪中的绣品。嫁娶婚俗仍保留过去的定亲、搬酒瓶、迎亲、上头、结缘法、闹洞房等习俗。“绣一对鸳鸯戏莲花,白明黑地都要在一达。”这是过去横山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婚俗在民间是人生大礼。婚俗绣品花样十分丰富。绣品在乡村生活中往往也成为青年男女表达情意的信物。而真正展示新娘的刺绣才华则是在“结缘法”时,这时新娘会在新郎的陪伴下问候男方的长辈亲戚朋友,依从长到幼的顺序一一问好,并呈上自己的见面礼,而这见面礼就是新娘婚前绣好的各式绣品。例如,给奶奶送的是“奶头形”针扎扎,表示对奶奶养育之恩的感谢;送给婆婆的则是顺袋子,表示媳妇对婆婆的孝顺,以及预示日后婆媳间的和睦相处;而送给其他婶娘、姑嫂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针扎扎,如“花瓶形”针扎扎、“吊钟形”针扎扎、“插片形”针扎扎等等;送给男性长辈的见面礼以水烟袋、鞋垫居多;最好玩的是送给小姑子的“双头鸡”针扎扎、“布娃娃”针扎扎、“回头鹿”针扎扎,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按照传统“五福”的观念,长寿排在第一,以代表青春永驻,延年益寿的寿俗品行为主。主要绣品有老婆婆头上戴的勒勒,耳朵上戴的耳套,衣服上挂的“寿桃形”针扎扎;老汉汉戴的瓜壳帽,上面绣有“老鼠啃西瓜”。丧俗的讲究也很多,传统气息颇为浓郁。关于葬俗绣品,以寿礼中的服饰、卧具为主,人死后所穿的“寿衣”,完全没有实用的和观赏的意义,甚至礼仪上的意义也不占主要位置,它只是做为“亡灵”消费生活的延续,这纯属信仰的需要。它们虽仅用作陪葬,却依然充满想象力,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为丧俗而作的民间刺绣作品中,有逝者头上枕的绣有石榴、牡丹代表多子多富贵的枕头,脚穿绣着喻地喻水的莲花“老鞋”,也有在鞋底上绣“引魂鸡”、“引魂狮子”以引导主人的灵魂升入天堂,它与“老枕”如天地上下相对,是逝者灵魂通天通地,灵魂不死,生命永生。
  
  三、姿态万千——横山刺绣在民间的分类
  
  (一)主题分类
  
  主题从象征表意方面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延长所用形象的自然属性”。陕北横山民间刺绣艺术常以内涵丰富的动、植物,如鱼、石榴、牡丹等图形形象,打破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间、地点、季节的场景铺绘在一起,通过精心的搭配,构成和谐而美好的画面,巧妙的表达诸如“石榴坐牡丹”、“蛇盘兔”、“鱼戏莲”、“鸳鸯戏水”、蝶恋花等保护生命、种族繁衍一些富有内蕴的主题,这类图案在枕头顶子、鞋垫中经常可以见到。
  
  第二种——“利用谐音取意”。勤劳质朴的横山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还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特征的纹样,常将生活用的柴(横山话读“cai才”)禾谐音“才”指才气,“蒜”谐音“算”寓意会算账等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横山过年的时候,母亲会用柴禾、蒜、铜钱、红枣、鞭炮及一小块红布,用线穿在一起缀在小孩的双肩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枣(早)日成柴(才),蒜(算)帐赚钱(铜钱),一炮走红,一鸣惊人,寓意十分深刻。还有“鹿鹤同春”、“喜上梅头”等。
  
  第三种——“造型图符”。抽象符号的样式常见的有象征一阴一阳,天地相合的“十”、象征繁衍不息的“卍”、“如意盘肠”、六角形图、云勾子等,在横山这类符号大都是老人们严格地传给女子们的。这些看似自由的手工艺品,当其触及生命和爱情时,善绣的女子们始终是一丝不苟的。
  
  横山民间刺绣纹样主题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充分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与图像同源、相同、相融的特性,通过寓意象征性的图画语言或图画文字构成画面,表达对吉祥美满生活的向往。而其构图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幅画面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更加丰富,变化生动。王佃美的寿鞋上的两种不同应用,鞋帮上绣的是缠枝牡丹,鞋底上绣的是云勾子。
  
  (二)形式分类
  
  1.针扎扎
  
  针扎扎既是佩在衣襟上的吊饰,又是妇女平时藏针的绣花的布囊,而且这些绣品所表现的都有一定的寓意。给婶娘的是普通的针扎扎,一般大小都适中,大体长6至8厘米,宽4至6厘米。也有一些造型奇特的针扎扎,如“双头鸡”针扎扎,采集于横山县横山镇杨市沟村高生珍家,该针扎扎长6厘米,宽9厘米,应用描绘绣法,主要配线颜色为白、红、蓝、绿、黄、黑,底布色是墨绿、玫瑰红,主要针法有平针、接针、打籽。此“双头鸡”针扎扎较新,用于婚俗中,送给年幼的小孩子玩。以观赏作用为主,所以上方扎针的扎扎做的较小,不具备实用功能。制作者用简单的平针绣出鸡身上层层羽毛,显得很粗犷,又充满稚趣,鸡嘴中衔有五色线制作的流苏,装饰效果十足,粗犷古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
  
  2.刺绣玩具
  
  刺绣玩具造型粗犷、质朴、生动优美,注重装饰性,大胆取舍细节,形象高度概括。这些布玩具咋看来是那样笨拙,姿态不符常情,结构不合比例,边角没有规则,但这一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稳健、浑厚,更显得古拙粗犷,生机勃发,舒展奔放。粗犷的外观不觉粗糙,稚拙的外表更富韵味,静中流动着节奏感,使内在精神更加凝重集中。布玩具的刺绣图案更是传统形式美法则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设计规律的极好体现,且强调主观设计,不受客观世界局限。刺绣玩具上的针线如同绘画中的点睛之笔,在缝好的外形上,寥寥数针即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山野的气息,随意中透着简练和生动。
  
  布老虎肥头大耳,胖圆的身躯、浓眉大眼阔嘴,胡须用绒毛制作,其背上多做装饰,线条豪放,尾部造型粗直,十分可爱。针脚缝制的十分粗犷,寓意着小孩像小老虎一样健壮。造型虽然异想天开,却又结合的那么巧妙、和谐,充满了创造力和生命力,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作者非常善于选材和配线用色,因才施艺,充分显现材料的质地美和针法的工艺美。例如大老虎用黄色绸缎布为主要原料,又选用黑色小布贴在老虎身上,表现老虎的毛皮纹理,再用刺绣的手法给老虎绣出可爱的嘴巴、鼻子、眼睛。最为独特的是制作者将毛茸茸的兔毛镶在老虎的眼睛周围和嘴巴两侧,及尾巴顶端,打破了各地布老虎只是硬邦邦的玩具制作传统,让布老虎看上去威猛中可亲可爱。制作者所做玩具为纯粹的布料制成,内不加任何填充物,非常轻盈,小朋友轻而易举地就可将它们拿起,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她的精心设计。如制作者冯治淑出生在绥德,一个富足的地主家庭,还是孩童时就开始学习女红,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嫁到横山县,扩大了她的学习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学习横刺绣中的优点,不断地在生活中实践。年轻时经常为丈夫和孩子们缝制漂亮的衣服,现在还是割舍不下她至爱的手艺,依然不停地飞针走线,为孙子们做布老虎等玩具。冯治淑不仅绣得好,还能剪一手漂亮的花样,子女们将她剪的窗花夹在册子里,已经有厚厚的几本,浑厚致朴的剪纸作品也是她内心情怀的抒发。
  
  3.顺袋子
  
  顺袋子,是针扎扎的延续。顺袋子是农村妇女挂在身上(胸前)的针线包,和针扎扎一样被寓意为珍贵的礼品互相赠送。娶回家的媳妇,针线功夫一定要过关,才被视为优秀的媳妇。顺袋子上面绣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的精细、有的略为简单,可大致能得知当时的绣工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方面的修养与生活的熏陶。顺袋子主要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横山县南部山区结婚流行的礼俗的产物。据塔湾镇高梁村里李芝琳大妈讲,“顺袋子是我们过去(1960年代)结婚时送给婆婆的最高礼物。”这个仪式是在结婚时举行的,在举行婚礼期间,有一习俗就是“结缘发”,婆婆给儿媳妇一元钱,儿媳妇就给“顺袋子”一个,大小比针扎扎大,长7至9厘米,宽5至7厘米;给公公(男方家的父亲)是烟袋,烟袋子包括旱烟袋和水烟袋。以上礼品都有精湛的刺绣工艺,有绣几何花纹的,也有绣大自然中的花卉,甚至有绣人物故事、动物等图像来表达她们的思想和埋藏在自己内心感触,以及精神情感的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调查,这种顺带子在横山的农村一直延续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取消,变成了其它物品。譬如,从针扎扎到现在的皮鞋、毛毯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礼物,都有其一个演变过程。
  
  顺袋子的制作过程大致有以下四个步骤:首先要选择好材料,一般以红色、蓝色、白色等绸缎料为主;其次是设计,设计是关于顺袋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民间流传的大多数以弧形,梯形为主;第三是顺袋子上面图案的设计,图案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来完成的,还有的是祖传下来的纹样,一代一代都在绣这样的花,也有能工巧匠在大自然中提炼最为精华的几何型图案,或者是树叶、或者是山、或者是河流等,也有动物的纹样;第四是在这些纹样上进行刺绣,刺绣也要有功力的修养,老奶奶绣的作品粗犷有节奏的变化,特别有味道,而年轻人,特别是十六、七岁的女孩绣出的作品明显有细腻和舒缓感。她们认为只要绣的多了,自然就很熟悉,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展示出来送给亲戚朋友等。
  
  四、随类赋彩——横山民间刺绣的色彩
  
  (一)色彩与绣花儿婆姨的性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起着极大的作用。横山民间刺绣的色彩热烈、明快、的风格与横山的气候条件有关。横山乡村的绣花儿婆姨亦是如此,火辣辣,充满热情,奔放质朴的性格极易感染人。横山民间刺绣的质朴,首先来自于生活的质朴,来自于横山妇女性格的质朴。这质朴、幽默、粗犷的性格反映在民间刺绣里,就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她们绣花儿不需要太多的顾忌,生活中有啥绣啥,脑海里有啥绣啥,自己想绣啥就绣啥。
  
  (二)色彩与横山民俗
  
  横山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用色不是单一的夸张与抽象,支撑于其后的是坚厚的传统信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尤其是节令民俗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刺绣色彩的运用。婚嫁喜事的“喜”字极大限制影响了刺绣色彩的使用,即使用象征吉利喜庆、鲜艳明亮的色彩,尤其是红色的大量使用,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几乎每个针扎扎都有红色的一面。而在丧事中,横山人常把它与婚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即丧葬白事也是喜事,因此在缝制寿衣时,里料全为大红色,包括寿鞋在内。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守住死者的魂魄,使其在“引魂鸡”的引导下升入极乐世界。
  
  并线方法的应用,是横山妇女常用的一种配色方法。乡村妇女对这种方法的应用不是再现自然色彩,而是突破了色彩原理和时空观念。这是审美与五色观念结合的产物,这种色彩浓艳而和谐,依据自然又超脱自然,这种色彩的大量应用充分体现出横山人的单纯、率真的性格,热烈奔放的情感。例如横山县艾好茆乡塘坪村五十四岁的罗玉玲在绣制其枕顶花中的应用,为表现鱼鳞的纹理,茎叶的扑朔迷离,制作者将紫红色与蓝色分别各劈一半,再将两色合搓成一根新的双色线,这样一来,只用简单的平针就能表现出游鱼的波光粼粼的鱼鳞。
  
  一批批民间刺绣艺术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着、成长着,一代又一代。她们多是农家妇女,文化不高,从女娃绣成姑娘,一根针线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我们通过研究也能挖掘出对历史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而透露出来的信息。处在横山乡村封闭的文化交流空间中的妇女,“绣花儿”是解决妇女们心理的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民俗、人文的特征。陕西横山民间刺绣纹样不矫揉造作、高深玄奥,而是率真朴实、理想圆满。正是基于这朴素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它们特有的纹样构成方式和制作工艺。它们是由劳动群众自己创造的、真实表现并服务于他们生活,集审美欣赏与实际功用于一体,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崇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